浙江省体育局、浙江省体育总会官方授权指定体育社团网上社区

圈主:

曹一言

最新成员

瘦瘦瘦

七角

大野wiiiild

南波万

何晓霞

是狮子座啊

相关圈子

健身

乒乓球

足球

广场舞

杭城肚皮舞爱好者

乒乓球裁判聚集地

小甜甜壁球俱乐部

腹肌战斗机

青蛙社团

发表人:草莓先森浏览:4149 丨 回复:0
游完泳却溺水?小心微生物感染
楼主

2017/7/6 10:25:38 草莓先森 赞(7) NO.0000178 [服务业]

游完泳却溺水?小心微生物感染

游泳时呛了几口水,离开泳池后几天,却差点被“淹死”?近日,朋友圈中一则与游泳有关的新闻吓坏了不少父母。该新闻中,美国一位4岁孩子玩水,隔天出现呕吐腹泻,一周后突然死亡。而医生判断其死因是:“干性溺水”。每到夏天,孩子因干性溺水而死亡的新闻就会露头。什么是干性溺水?究竟谁才是孩子死亡的元凶?

对此,广州多位呼吸内科危重症科、急诊科专家表示,所谓“干性溺水”这种说法本身确实不太规范,也未获业界普遍认可。专家分析,这些病例中的症状,或可以用感染、过敏来理解。专家建议应当选择在有消毒标准的开放游泳池当中游泳,如果是私人泳池,确保要做好换水的工作,“要是碰到很久不换水的泳池,对健康就有危险。”此外,如果要出海游泳,也要关注局部环境,避免因为微生物导致感染。

一名四岁男童

游泳一周后突然死亡

近日,朋友圈里流传的一条新闻称:一名4岁孩子在父母的陪同下游泳,过程中没有发生任何意外情况,回家后隔天出现呕吐腹泻,家人没在意,一周后突然死亡。医生给出死因为“干性溺水”的结论。

南都记者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上找到了这篇6月9日发布的报道。报道描述了4岁男孩被波浪击打入水的溺水过程,之后孩子被邻居友人救起,没什么不适并开心地玩了一天。第二天男孩开始呕吐腹泻,被医生诊断为胃病。之后的一周该男童都有这样的症状,直到一天晚上他醒来抱怨肩膀疼痛,过一会开始出现呼吸困难。家人紧急将其送往医院抢救一个多小时之后,孩子被宣告死亡。医生之后在他的肺里和心脏周围发现了一些水。

这篇报道提到了“干性溺水”的概念,并且邀请医学专家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干性溺水”又叫“二次溺水”,是肺部积水导致水肿或肿胀的结果。

因所谓“干性溺水”,孩子死亡的提法并非今年才有。2008年,美国福克斯新闻网报道了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一位10岁小男孩,在游泳时呛了水,几小时后不幸死亡的消息。报道中讲到男孩的肺里充满了水,死于窒息,并且将此现象解释为“二次溺水”。2013年,youtube上有网友传播了一段相关视频,并且开始出现“干性溺水”的说法。2015年朋友圈里也有渲染此事的文章,以“二次溺水”的标题大量转发。

干性淹溺等概念

2002年以后已不建议再应用

什么是“干性溺水”?中山一院呼吸内科危重症科教授、主任医师曾勉也是今年从新闻里,才听到这一说法,“这在中国教科书上没有介绍”。她接诊的溺水病人,严重的情况多是溺水后出现心跳呼吸停止,经心肺复苏后恢复心跳呼吸,表现为缺血缺氧性脑病,甚至成为植物状态。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呼吸内科主任陈正贤教授也说,呼吸内科收到的溺水患儿多出现严重呼吸困难、因缺氧出现紫绀,嘴唇发紫。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副教授余涛说,“干性溺水”这种说法本身确实不太规范,也未获业界普遍认可。所谓“干性淹溺、湿性淹溺、继发性淹溺和迟发性淹溺”等概念自2002年以后就不建议再应用,而只用致命性和非致命性淹溺。一般来说,干性溺水是相对湿性溺水的概念来说的。干性溺水指人在溺水时因受到强烈刺激,导致喉头痉挛,结果声门关闭而不能正常呼吸继而缺氧,严重者会出现窒息甚至死亡。而如果溺水时间很长,喉部肌肉松弛了,水大量进入肺内,就成了湿性溺水。

针对病例中说的过一段时间甚至过几天,儿童因“干性溺水”而引发死亡,陈正贤认为,溺水导致的呼吸困难是逐渐加重的,孩子溺水后,不可能从泳池出来时是正常的,回到家才突然加重甚至死亡。余涛也不认可,“如果真的严重缺氧,当时就会出现窒息或死亡的情况,不会等到后续,或缺氧纠正后过几天再迟发反应。就算是中毒,也不会延迟几天。医疗教学上也从未承认这一说法。”

提醒

私人泳池要做好换水工作 出海游泳要关注局部环境

南都记者了解到,有关初级救生员资格证理论考试提到,溺水时窒息缺氧的干溺类型占整个溺水者的比例约为10%-15%.多位游泳教练称,以前没有听说过“干性溺水”,所谓的“干性溺水”新闻事件中描述的这种情况,正常的游泳学习是不会发生的。

孩子游泳应注意哪些问题?陈正贤说,首先应当选择在有消毒标准的开放游泳池当中游泳,如果是私人泳池,确保要做好换水的工作,“要是碰到很久不换水的泳池,对健康就有危险。”此外,如果要出海游泳,也要关注局部环境,避免因为微生物导致感染。余涛也建议,游泳时安全第一,要选择有救生员保护的游泳场所。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量力而行。避免危险动作,在水中打闹等。此外,当有突发状况或有不适时,要及时就医,避免严重迟发反应。

揭秘

游完泳看起来正常 随后为何危及生命?

有说法表示,少量溺水者在被施救上岸后,肺内仅仅吸入少量水的情况下,表面看来其早期意识状态、呼吸、氧合、循环均无明显异常,却在随后的数小时甚至72小时后发生严重呼吸窘迫甚至危及生命,被称为二次溺水,这实质为溺水后持续的病理变化过程。对此,专家表示目前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水进入肺内破坏肺表面活性物质有关。

游泳时吸入海水导致肺部感染原发性致病菌

陈正贤分析,这些病例中的症状或可以用感染、过敏来理解。此前陈正贤接到过几个病例,都是因为在同一个海水的水域游泳后出现类似的症状,如呼吸急促、发烧、咳嗽等,结果发现可能是因为游泳时吸入微型海蜇,进入肺部后导致感染。“海蜇本身可以吃,但进了呼吸道会引起炎症,同时也可能引起过敏。但跟溺水本身没有直接关系。”

“过一段时间甚至几天后,出现继发症状,与溺水持续时间长短、吸水量多少、吸入介质性质和肺损伤程度有关,也可能与吸入性感染有关。”曾勉也听说了类似的病例。今年在珠海的一家医院,她曾听说一个20多岁的男性患者在海里游泳误吸及误饮海水后,当时并不严重,还能上岸,但几天后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性休克。痰培养发现,他感染了嗜水气单胞菌,这种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各种水体的原发性致病菌,毒性很强,“吸入性感染后,患者病情进展很快,出现呼衰、肝衰、肾衰,D 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在入院治疗没几天后就死亡了。”

细菌进入血液循环治疗不及时会加重病情

余涛也表示,后续出现呕吐、发热、全身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要考虑其他的可能性。比如因为吸入的水质不干净,包括沙石、细菌、泥土,甚至腐败植物的残渣等。人在抵抗力下降的情况下,引发的继发性感染,甚至是脓毒症、败血症。“细菌进入血液循环后,有个感染积蓄的过程,如果劳累、抵抗力低下,可能就出现症状了,治疗不及时病情加剧发展,甚至导致死亡。”

陈正贤说,现在的游泳池环境,多是开放性的环境,常换水,不太会有很多细菌和微生物,海水也是。如若导致感染,说明水环境非常差,当中一般存在大量的细菌,或微生物。此外,有人对游泳池中的消毒剂氯过敏,如果该类人群游泳,也可能因为氯而威胁健康。

肺表面活性被破坏?发生几率低且原因不明

曾勉说,教科书上存在“淹没后综合征”的说法,即淹没一段时间恢复后,因肺泡毛细血管内皮损伤和渗漏引起肺部炎症反应、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或灭活出现的呼吸窘迫,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一种类型。陈正贤表示,医学上没有“二次溺水”的概念,就算水进入肺部,破坏表面物质,“一方面,这可能不是一般的水。另外,少量进入肺部,应该也只能破坏少量表面物质,不太可能导致肺部表面活性物质的全面破坏。”

余涛则认为,这种情况也可能存在,在溺水后,可能引发肺表面活性物质破坏,再加上过敏因素、应激因素和感染因素等叠加,可能使得孩子在一周内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导致死亡,“肺表面活性物质破坏应该只是病因之一。”但余涛说,这种情况出现的几率非常小,且它的发病机制也没有完全弄清楚。

溺水是世界各地非故意伤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占所有与伤害有关死亡的7%.

世界各地每年溺水死亡数估计为36万例。(截至2015年)

在全球,溺水发生率最高的是1- 4岁的儿童,其次是5-9岁的儿童。

2014年《全球溺水报告》显示,年龄是溺水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这种关系往往与监督过失有关。

男性溺水的危险特别大,溺水总死亡率为女性的2倍。

研究表明,男性溺水率较高的原因是接触水的机会增多,独自游泳、独自游泳前饮酒以及划船等行为的风险更大。

溺水时窒息缺氧的干溺类型占整个溺水者的比例约为10%-15%.

采写:南都记者 阳广霞 实习生 毛雅茹 通讯员 简文杨 林伟吟 彭福祥


举报

举报原因:

刷新验证码!

忘记密码 注册

意见反馈

浙公网安备 330103020005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