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临平:写“体育答卷” 绘“文化新图”

将亚运元素融入本地文化
杭州临平区人民广场摆放着一个高4米、宽2米的巨型沙漏。这是一个别具特色的杭州亚运会倒计时装置。沙漏里蓝色灯束流光溢彩,时刻提醒着过往市民,亚运会正在一天天临近。
迎接亚运会的氛围几乎蔓延到了临平的各个角落——将亚运吉祥物琮琮、宸宸、莲莲与梅堰渔火、藕花汀洲等临平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以彩绘的方式在普通居民楼的楼顶上呈现出来;临平全区定期开展助力亚运服务手语学习专场活动,鼓励全民争做手语推广者;运河小学200名师生在200米的画卷上留下对亚运的期许与祝愿……以文化的方式承载体育的力量与风貌,这是专属于临平的独特浪漫。
在临平的街头闲逛,你会发现,为迎接杭州亚运会的到来,一批文化场所也正在悄然变得小而精、小而美:临平通过对老城区街道的更新,建成了智慧图书馆、艺术交流中心、戏曲交流中心等文化基因集聚的艺术长廊。市民在里面锻炼游玩、参观展览,享受家门口的文体生活。
体育是人类共通的语言,临平将通过体育的方式,让自己丰富多彩的文化与世界达成更为紧密的连接。
本报记者 高玲玲
为幸福生活添健康底色

从杭州市中心驾车出发,只要半个小时左右就能到达临平体育中心。一路上道路顺畅,且越是临近这座亚运场馆,道路两边的亚运元素就越丰富。
和亚运主场馆“大小莲花”一脉相承,临平体育中心给记者最大的感受就是通透、优雅。纯白色的主色调贯穿始终,内里充满了人情味和科技感。
临平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李育刚的日常工作就在这座场馆展开,从启动亚运场馆改造提升工程,到现如今的开门迎客,他感触良多。
据李育刚介绍,改扩建后的临平体育中心由体育场、体育馆、综合训练馆、游泳馆、风雨操场五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均已投入使用。在设计之初,中心就做好了前瞻谋划,着重克服“赛后利用”的难点——新建的综合训练馆将进一步满足市民群众的健身需求,承担全区青少年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和全民健身开放的职责;同时,中心地下新建了700余个停车位,赛后计划向社会开放,进一步缓解城区内停车难问题。
“去年6月25日杭州亚运会宣布延期后,我们响应亚保办的号召,7月起就对辖区内的相应场馆面向社会进行了全面、低免开放。”李育刚介绍,“以综合训练馆为例,上午时段免费,下午时段15元/小时,晚上时段20元/小时。这和周边营利性场馆相比,价格不到一半甚至三分之一。特别是游泳馆的票价,将近十年没变了。”对于市民来说,十几块钱的价格,就能在高规格、高标准的亚运场馆里享受到篮球、羽毛球、游泳等项目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相信你们过来的时候也感受到了,特别是我们的主干道和主要街道,道路的顺畅度和通达性有了很大的提升。” 李育刚介绍,“亚运带给了临平城市等级方面的提升。以临平体育中心为中心,以市政大楼街心公园和人民广场为重点,在景观环境、市政道路和建筑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造提升,改造面积约2平方公里。”
不仅只有几座亚运场馆,整个临平区都营造出了浓厚的迎亚运的氛围。一方面,临平区扩容了体育运动场地,极大程度满足了周边健身爱好者的需求。另一方面,全民健身活动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其中既有小马拉松、夜健身等本地原有的健身项目,又有三大球、三小球、门球等各种竞技项目,还有滚灯操、广场舞、少儿街舞等极具临平特色的群众体育赛事活动。
另外,临平区的嵌入式体育场地建在哪里、建什么都由老百姓说了算,建得好不好,也由百姓来评估。同时,他们还创造性地推出“临享·文化保障卡”,打造云端“一卡通”惠享模式,市民通过线下实地打卡积分,在“超市”中用积分兑换特色文旅体产品,鼓励市民群众积极参与文旅体生活,获取更高品质的文化服务。
“相信随着杭州亚运的到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体育的魅力和快乐。通过承办专业赛事,邀请高水平的运动队伍进驻,拉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让体育运动成为大家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本报记者 华雨晨 陆一帅
亚运红利“嵌入”百姓心坎

2022年以来,细心的临平市民发现,家边曾经一块块光秃秃的荒地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精致的小公园——满目绿意中设置着丰富的运动设施。在这里,中老年广场舞爱好者可以开大音箱音量,畅快欢跳;孩子们可以跳进沙地,搭建梦想中的城堡;年轻的运动爱好者则可以尽情挥拍、挥洒汗水……这里让闲暇时光变得欢快起来。经常带着孙子去运动公园玩耍的林师傅说,这份欢快是杭州亚运会给老百姓带来的。
近年来,临平区持续释放亚运效益,积极响应、率先探索,利用高架桥下、公园绿地等“金角银边”,破解老百姓“去哪儿健身”的难题,通过统筹规划、集成功能、全民参与,率先形成“全域均衡、全龄友好、全民共享”的嵌入式体育场地体系,建成“10分钟健身圈”。
多彩的“吉他”
林师傅三年前退休的时候孙子出生,生活的重心都放在了孩子身上,“孩子会走之后,就在小区里溜溜,或者去商场里玩一些游乐设施。”林师傅说,其实这两个地方都不是最好的去处,“小区里没有实行人车分流,有点危险。商场离家比较远,去一次也麻烦。”后来,林师傅发现家边上的一块空地在施工。没多久,一个五颜六色的运动公园就建成了。荡秋千、滑滑梯,挖沙子,小朋友喜欢的游乐设施这里一应俱全。如今只要天气好,林师傅就会带着小孙子去公园玩。“走路五分钟就到了,很方便。”
林师傅所说的公园叫丰彩运动公园,位于乔司街道三角村胜稼村区块,地铁安全围栏外曾是一片荒地。去年,临平新城针对闲散、低价值土地资源进行盘点时注意到了这个地块,结合周边居民生活游憩需求,计划建成一个集改善生态、美化环境、体育健身、运动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运动公园,外观是独特的吉他造型,运用了丰富的色彩,所以被附近的居民亲切地称为“彩色吉他”。
“考虑到项目周边商品房小区和安置房小区较多,居民对体育场地需求较大,因此在满足公共文体设施建设规划的基础上,我们也增加了嵌入式体育场地,涵盖三人足球场、网球墙、篮球场等设施。”临平新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运动的“水墨画”
在临平东湖高架与杭甬高速的夹角处,有一处犹如江南水乡水墨画的公园,它有一个温婉的名字——水美公园。从南门进入,踩着石板路边走边逛,满目皆是绿意,白墙黛瓦。沿着几条蜿蜒的绿道在林间游走,虽然不是周末,但来公园跑步、打球的人络绎不绝。单看眼前的场景,没有人会想到在这座风景优美的公园约7米深的地下,有一座全封闭的污水处理厂,每天要净化20万吨污水。
据了解,水美公园由区水务集团兴建,总面积约200亩,此前是沪杭高速出口的一块荒地,经过三年建设,变成一座集人工湿地、江南园林、市民休憩、运动休闲、文化展示等功能为一体的高标准主题绿地公园。不起眼的荒地蝶变成城市的“金角银边”。
借杭州举办亚运会契机,2022年7月,临平区委区政府在不改变水美公园样貌的前提下,对原有的网球场地进行了维修提升,嵌入了羽毛球与排球多功能运动场、篮球多功能运动场,另外开辟出一片天然草足球场供孩子们练球娱乐。
只要天气允许,运动爱好者们便会相聚于此,或来上一场酣畅淋漓的篮球赛,或带着孩子在草地上享受运动的乐趣。据网球爱好者梁先生介绍,他每周都会抽出两天来这里打球。
目前,临平已初步形成了以城市公园和广场绿地为重点、沿路沿河绿地为网络、口袋公园和局部节点绿地为基础的城市绿化体系,逐步建成点、线、面、块相结合的绿化格局。“下一步,临平将进一步推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与城市生活品质提升相结合,为全区居民带来更多城园相融、绿意栖居的美好享受。”临平新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本报记者 高玲玲
人才是亚运背后真正的力量
杭州亚运会筹办过程中,那些各行各业默默付出的人是亚运背后的力量,那些为迎接亚运而一同挥洒汗水的日子,将成为每个亲历者的财富。
今年70多岁的厉柏海是杭州市临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自行创作了“杭州2022年第19届亚运会吉祥物运动项目造型81组”,其中十幅精美绝伦的铁艺画受到了杭州亚组委的肯定。厉柏海说,杭州亚运会吉祥物和会徽公布后,他第一时间把图样打印出来仔细研究,之后开始尝试制作。他先把图案描到铁片上,再剪下来敲打、折边,做出立体感,然后焊接、上色、组装、装裱。“作品都是油漆上色,不仅有多种颜色,而且多是渐变色,油漆涂抹不理想就要擦掉重做。”虽然非常耗时耗力,但厉柏海觉得,能通过铁艺画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亚运、参与亚运,这些付出还是值得的。
2022年4月,“韵味杭州”全国空手道锦标系列赛(第一站)在临平体育中心体育馆举办。临平第一中学老师徐青松是亚组委指定的足球项目竞赛技术运行负责人,在大赛工作人员不够的情况下,徐青松主动担起竞赛技术运行信息主管的职责。他主动熟悉业务,积极与技术官员配合,管理志愿者的培训、上岗与服务工作,做好与空手道信息技术团队对接运动员成绩与奖状颁发等相关工作。徐青松说:“作为一个杭州市民,觉得自己身上有一份责任,总是希望尽全力做好与亚运相关的工作。”
不久前,临平区亚运场馆改建工程荣获“钱江杯”优质工程奖,作为临平区亚运场馆(临平体育中心)改建项目的负责人,陈亚峰很激动,虽然这是他第三次获得“钱江杯”优质工程奖,但是这次获奖,他觉得意义更加重大,“亚洲各国的运动员来这里比赛,在一定程度上,它代表着中国建筑的形象,这个身份足以让我骄傲一辈子!”陈亚峰说。
本报记者 高玲玲
数据
◎2022年,临平完成省、市级体育类民生实事建设项目22处,完成区级体育类民生实事建设85处,完成免费、低收费场地对外开放844片。
◎2022年举办了全国空手道锦标系列赛(第一站)、临平区首届国民体质大赛等群众体育赛事活动70余场。推进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和科学健身指导进社区(村)692场,完成率160%,助力全民健身迎接亚运。
◎全区现有嵌入式体育场地864处(1295个),2022年新增41处(93个),新增嵌入式体育场地面积4.6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