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运东风吹动非遗文化

杭州亚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典,更是一次文化交流的盛会。在迎接亚运会到来的日子里,杭州民间传统体育运动蓬勃发展,参与者们在见证荣耀时刻的同时,也在身体力行传播非遗文化,表达对杭州亚运最朴实的敬意。
500年龙舟乘上亚运东风
“咚咚,加油!咚咚,加油!”深冬的五常港河上,传来一阵阵有节奏的鼓点和有力的呼喊声,来自五常街道各个社区的龙舟爱好者光着膀子在水中奋力划桨,龙舟在他们整齐的动作中,劈波斩浪,灵动鲜活。
五常龙舟胜会是五常区的一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延续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2008年,五常龙舟胜会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端午节的时候,参加的龙舟有两百多条,每条龙舟上15个人,这么算下来,光参赛队员就得3000多人,再加上两岸几万名观众,真的是人山人海。”说起每年五常龙舟胜会时的热闹景象,五常街道龙舟胜会传承人朱国平有些激动。
前些年,随着城市化推进、撤村建居、征地拆迁,村民参与此项活动的热情减退,年轻一代对这项传统文化体育活动也越来越陌生。不过,随着2010年,龙舟被列入亚运会比赛项目,五常龙舟的名声也随着渐渐大了起来,即将来到家门口的亚运会,更激发起了年轻人的热情,他们慕名而来,加入赛龙舟队伍。“我们身体好,冬天也不怕冷,只要河面不结冰,我们就自发组织练习,即使下雪天,也能在五常港河上看见我们的身影,这纯粹出于热爱。”五常划龙舟爱好者沈佳琪说。
趁着亚运会的东风,五常龙舟协会积极推进龙舟文化进学校、走社区,已连续三年在乐天城中心广场举办划龙舟技能培训,去年还邀请五常小学的学生到协会体验划龙舟。“传统的东西还是要靠孩子们去发扬光大,所以要尽早给他们播下种子。”五常龙舟协会会长张建方说,龙舟胜会是五常街道的文化金名片,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是龙舟技术的传递,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面对这场家门口的盛会,五常龙舟人深感责任在肩,7名协会成员报名成为亚运会志愿者。“虽然传统龙舟运动跟亚运会的龙舟项目在很多方面都不一样,但是体育精神是相通的,况且这还是第一次在家门口举办这么大型的国际体育赛事,五常龙舟人得上。”朱国平说。
2022米的风筝,852面亚运祝福
在瓶窑老街上的风筝馆里,有一只画有杭州亚运会会徽、吉祥物“江南忆”的巨型风筝。这条风筝长度2022米,由852只无纺布小风筝组成,风筝的顶端是一只龙头,象征良渚文化时期的龙首纹形象。
据风筝制作技艺传承人程迪申介绍,这条名为“亚运龙”的风筝耗时两个多月,由杭州瓶窑老街风筝馆团队打造,首次尝试用板式串结构,以确保巨型风筝的适飞性。撑起风筝的1000多根竹条全部取自本地毛竹,经历反复试验、手工打磨,定型成每根40公分至50公分粗细,使得风筝既造型美观,又能够飞得高且轻盈。
每面小风筝上除了有亚运吉祥物外,还有代表杭州亚运会的亚运火炬和亚运场馆造型,代表良渚文化的玉琮和神人兽面纹,小小的风筝将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现代的体育精神融合在一起。“我一直觉得杭州亚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典,更是一次文化交流的盛会,我们作为杭州民间手艺人在见证荣耀时刻的同时,也在身体力行传播非遗文化,表达对亚运最朴实的敬意。”
余杭风筝的名气由来已久,早在2014年就被列入《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如今,随着人们健身、健康意识增强,像放风筝这种趣味性强,又能强身健体的体育运动越来越受到追捧,每年,到了草长莺飞的三四月份,在径山花海、在良渚古城、在未来科技城,各种各样的风筝赛轮番上演 。“杭州亚运会很快就来了,市民的运动热情会被逐渐带动起来,如何将体育与文化结合,将体育与非遗结合,放风筝是一个很好的载体。”余杭区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说。
本报记者 高玲玲
两大场馆、千场赛事,余杭的亚运故事很动听!

余杭,杭州亚运会女子排球、七人制橄榄球两大项目的举办地。从无到有、从旧到新,曾经蓝图上的勾描已成现实。杭州亚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赛事,更是一场文化盛会,余杭正在讲好属于自己的亚运故事、城市故事。
场馆加赛事,讲好亚运故事
女排对于国人来说有特殊的意义,而橄榄球则是一项年轻时尚运动。不同风格、不同寓意的两项运动同时落地余杭,对余杭体育人提出了不小挑战。“目前,任务已完成,挑战很成功。”余杭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党委委员、二级调研员沈欢锋说。
“2022年,余杭完成各大体育赛事994场次,亚运氛围很浓厚。”沈欢锋介绍道。如他所期待的那样,通过举办各类体育赛事,余杭的亚运故事正蔚然成风。
省棒垒球联赛、省滑翔伞锦标赛、省龙狮锦标赛(线上赛)、全民健身日体育嘉年华、余杭区首届篮球公开赛、迎亚运200天倒计时跑山赛等赛事纷纷“上线”,全年60场次全民健身大讲堂,深入50多个村社,总受益人数超十万人。亚运会来临之际,余杭体育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
与此同时,余杭竞技体育的步伐也正不断加快。在第十七届省运会上,余杭籍运动员获得金牌58.5枚、奖牌111.5枚、总分1093分,金牌数位列全省第六,创历史最好成绩。
23万平米,备足亚运硬件
亚运会能为余杭百姓做什么?这是沈欢锋和他的同事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2022年,余杭出台了《余杭区嵌入式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将加强群众身边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作为迎接亚运的一大重点。
新年伊始,余杭体育人终于拉出了自己的“成绩单”——2022全年新增体育场地面积23万平方米,其中嵌入式体育场地76983平方米,推动1244片社会体育场地低免开放,大力加强体育场地智慧化无人化运维,可谓成绩斐然。
此外,在疫情防控允许情况下,余杭开放全部66所中小学校体育场馆,积极推动杭州师范大学亚运场馆开放,完成杭师大“一场一馆”和6个非亚运场馆上线“亚运场馆在线”平台。环浙步道主线建设方面,去年余杭完成区内74公里,建成环浙步道西线零起点和6.8公里的径山示范段,还成功承办了国家步道体系建设工作现场会。
亚运在即,沈欢锋表示,余杭将继续做大做实亚运蛋糕,引导余杭市民助力亚运、知晓亚运、服务亚运,真正实现“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的目标。
本报记者 陆一帅
人与城市共参盛事
亚运氛围之中的余杭,是人与城市的共同成长。看得见的是城市形象在变,看不见的是群众精神也在变。在参与亚运筹办过程中,这座城市的市民群众,用包容开放的胸怀、热情周到的操持,参与这场体育盛事。
施爱琴是余杭区盲协主席和竹与墅民宿主理人。为迎接杭州亚运会,竹与墅民宿推出“鸬梨爱运动”系列创意玩偶。这一系列玩偶以喜迎杭州亚运会为设计理念,结合了余杭鸬鸟特产蜜梨为基本形象,用超轻黏土塑造出了一个个可爱的卡通人物,涵盖了篮球、马拉松、排球、羽毛球、跳水、击剑等共12个运动项目。施爱琴表示:“这份伴手礼不仅宣传了鸬鸟的特色蜜梨,也能帮助我们特殊群体共同参与全民健身、乐享生活、感受即将到来的杭州亚运会的热情氛围。”小小泥塑也能转化为有商业价值的伴手礼,为残疾人朋友创业增收提供新渠道。
为了让余杭的城市环境变得更美,市民李海琴组织“迎亚运·护河”志愿服务队,开展治水护水监督活动,还围绕辖内的美丽河道,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广普及“五水共治”知识。李海琴说,这种老少参与的文化活动,更能吸引群众的注意。大家都在意了,周围的环境也就会越来越好。
余杭区的少先队员们在区少工委的引导下,开展“亚运火炬我接力”、“童心迎亚运 运动伴成长”、“我是亚运小主人”等迎亚运活动。队员们以火炬接力的形式,向大家介绍自己最喜爱的亚运会比赛项目,增进对亚运知识的了解;围绕跑步、跳绳、踢毽、球类等儿童运动项目开展居家锻炼,以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为契机感受体育魅力、传递运动快乐;参加村社开展的志愿服务、敬老爱老、劳动锻炼、公益帮扶等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增进“我是亚运小主人”的意识。
本报记者 高玲玲
文化赋能城市体育
远古神秘的良渚文化、源远流长的运河文化、蜚声海外的禅茶文化,两大世界文化遗产,数千年的文明成就,光亮了一方文化与历史交相辉映的水土--余杭,也为这一方水土的人们输送着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
今年以来,借助亚运会发展契机,围绕新余杭“一廊一轴、一心三片”的总体城市空间规划布局,余杭区不断提升基层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水平,全方位打造高密度覆盖、融入群众生活的公共服务设施空间网络,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文体需求,让公共服务延伸进各个角落并生根发芽,构建出更具生机和活力的文体生活方式。
余杭区大力推进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建设,与此相适应的,余杭正加快推进国际体育中心“一场两馆”建设和镇街全民健身中心,推动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着力形成供给丰富、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10分钟健身圈”。目前,余杭现有镇街级公共文体服务中心5处、嵌入式健身场地135个,全区1244处健身场地面向公众低免开放。
此外,依托径山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等文旅资源,结合良渚、运河、径山三大文化品牌,余杭积极探索“体育+文化+旅游”发展新模式,以健身步道、绿道对全区数十个景区景点进行串联,着力培育体育旅游产业,催生露营、夜经济等新业态。成功承办浙江省“百村万帐”启动仪式,举办杭州户外休闲旅游节,有效扩大“露营+体育”特色发展模式的全省影响力。杭州鸬鸟房车露营公园成功获评2022年度浙江省运动休闲旅游优秀项目。
文化,为余杭经济社会发展凝聚强大精神力量、提供丰润内在滋养。脱胎于良渚文化的杭州亚运会火炬“薪火”和吉祥物琮琮,也将随着亚运之风,将余杭带到世界舞台之上。
本报记者 高玲玲
数据
◎2022年,余杭区新增体育场地面积23万平方米,其中嵌入式体育场地76983平方米,推动1244片社会体育场地低免开放,大力加强体育场地智慧化无人化运维。
◎2022年,余杭区先后组织鸬鸟10公里跑山赛、瓶窑老街荧光接力跑、特色体育舞蹈大赛、机关“三人制”篮球赛等55场区级群众性赛事活动,镇街广泛开展社区运动会、趣味体育比赛等活动200余场次。
◎余杭全区注册(激活)社会体育指导员3231人。2022年,余杭区成立棒垒球协会等5个社会体育组织,评定一级群众体育团队4支、二级群众体育团队7支、三级群众体育团队10支。
◎为促进亚运形象景观建设,余杭区在主干道、商业大街、公共广场、公园、景区景点等公共场所显著位置布置城市侧亚运景观88处、广告牌5635个、灯箱70个、张贴海报2.3万份,覆盖村社121个。